2)第456章 金钢一号与杨友行_我们的1654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木可以和夯筑得非常坚硬的路基密切结合,从而使轨道平稳,车子在上面可以快平稳地行驶。

  凡是在现代铁路的枕木上走过的人都明白:两根枕木之间的距离和人们的步子很不合适,一次跨一根显得步子太小,跨两根又太大,在枕木上走路既慢又很不习惯。

  这主要是因为,它早先的距离是为了适合马的脚步。这一点在1825年英国出现的马拉铁轨上体现出过。

  但是在河南的山区里的遗址上,经过测量却惊奇地现,秦始皇的“铁路”,枕木之间的距离也竟然正好和马的步子合拍。

  马匹一旦拉车到了轨道上,就不由自主地生“自激振荡”,不能不飞快奔跑,几乎无法停下来。

  由此可见,秦朝不会莫明其妙搞个什么“车同轨”的Iso认证,一定是有它统治上的需求。

  也许这才是真正的驰道,车同轨,是方便秦军迅到达各地。

  汉唐集团基隆煤矿建起了这个时空第一条铁路,就是小了点,短了点。

  汉唐集团设计煤矿用运输系统,完全是为了运输煤炭的方便,没有做其它打算。在计划里,目的性如此单一的项目实在是少之又少。

  基隆煤矿和洗煤厂之间有七公里的距离,由洗煤厂的河运码头再到出海

  汉唐集团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辆铁路蒸汽机车,它的锅炉蒸汽压力为兆帕.其实可以直接上1兆帕的,但是西门范厂长坚决要求按照这个数据来计算,除非上级强令。

  他憨厚地笑着,心里想兆帕他可以保证一千天不出事故,这1兆帕可就是冒险了,这个时期,是个不冒险就成功的时期,他为什么要担这个风险?

  这锅炉底部装有一个平放的汽缸。

  机车有两对动轮,由齿轮传动,轴列式为o-2-o。

  汉唐集团又用上了他们非常熟悉的技术,他们在机车上装了一个大飞轮,借助于它的旋转惯性动力,可以保持汽缸活塞的顺利往复运动。

  机车重4吨,时12公里,能牵引12吨货物,,或是5节车厢,可乘7o名旅客。

  有稍微懂行的技术员说,这也太老土了吧,才能拉十二吨货物?

  铁依技术员认真地给他解释了,说:“说实话,要啥车型咱们没有啊,弄它主要就是图个便宜和耐操,总不能咱们自己人去当火车司机吧?就是给明人弄得,结构简单的要命,又便宜又好修,只要能看懂压力表,知道什么时候要加煤了就行,想让锅炉过气都做不到。再说了,这个还和那里的地势有关。”

  这个还真有关系。

  从煤矿到洗煤厂是个下坡,大约有四度的样子,下坡时它还能多拉几辆煤斗车,回来时,只拉煤斗车或者其它少量货物,还正好是个6、河、海联运。

  当初关于轨距的问题,大家谁也没有要求是1435毫

  请收藏:https://m.gwyl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