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770章 一次成功的突袭_我们的1654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事实上,这三艘广式海船进到澳门港前就受到了巡逻小船的检查。『ΩΩ文学』迷Ww『W.WenXUEMi.COM

  检查的结果是,三艘海船的船舱里全是货物,而且令人高兴的是,他们既不是路过这里,只是购买补给,也不是只在这里囤货储存,而是真正地进行商贸。

  澳门卜加劳铸炮厂厂长在澳门议事长德阿隆的特别准许下,第一个和他们贸易。

  所有的葡商都明白澳门卜加劳铸炮厂为了让大家能更好地与汉唐集团做贸易,被要求拒绝与广州城进行军火买卖--这就让澳门卜加劳铸炮厂的火炮积压了。

  早在1557年吧,葡萄牙一位铸炮专家卜加劳在西望洋山麓竹仔室村村尾的一片荒地上兴建了一家铸炮厂,由其亲任经理。

  其子开的“万奴行”贸易公司则专为铸炮厂的出品进行外销工作。

  他们所需铜材大半购自日本,铁矿,硫磺之类则从邻近澳门的地区就地取材。生产的大炮分铁炮及铜炮两种,铁炮始自大明工匠,铜炮创自葡人工匠。

  他们的铜炮射程远而且耐用,到17世纪2o年代,该厂已展成为一间具有相当规模的铸炮厂,不仅生产大炮,还生产炮弹,火药,甚至敎堂的铜钟等。

  大明朝廷分别于1624年及1629年向在澳门的铸炮厂购买大炮。

  1629年那次,由徐光启来澳门购买十门大炮,运京途中,将四门大炮留在当时局势吃紧的涿州,六门运往北京。

  说一个插曲吧。

  当时澳门售卖大炮,是连带着葡萄牙炮手一起捆绑销售的,大概葡萄牙炮手相当于“技术工”,负责指导买家正确使用产品。

  在明朝当局购买澳门卜加劳大炮前,炮厂曾于1621年派当时被称作“善艺头目”的葡国炮手,由“通事”的翻译陪同,到北京演炮场作表演,在明朝官员面前显示大炮的威力,就像在那面世界的商场里推销产品的现场表演,大有广告的味道。

  然而这一次试炮生了意外。

  由于炮管爆炸导致葡国炮手若翰哥里亚当场被炸身亡。

  这一次意外,明、葡双方都三缄其口,秘而不宣,没有见到任何记录。

  直至到那面世界的194o年,有人在北京青龙桥现了这位命丧异国的葡萄牙炮手的坟墓,墓碑上以中葡文详细记载了这宗意外,事件始大白天下。

  明朝廷两次向澳门铸炮厂购买大炮之后,仍有继续购买的打算。

  由于这家炮厂的出品奇货可居,不但索要高价,澳门议事会更趁机提出用大炮换取在澳主权的要求,致使明朝廷中止了交易。

  在国家主权这一点上,大明从来都是有骨气的,他们没有运用实用主义的谋略。

  澳门卜加劳铸炮厂正是因为澳门议事会长德阿隆的严禁令给他们带来了损失。

  这

  请收藏:https://m.gwyl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