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49章联军_大秦工程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大国还好些,其余三十六国拥有几千骑兵算是多的,还有几百几十的……

  诚然,把这些兵聚在一起也不少。

  尤其加上月氏骑兵和秦军一直努力扩充的神武军和蒲类军,到时全军应该有七、八万骑军左右。

  从数量上一点都不比匈奴骑兵少。

  但指挥作战以及内部矛盾尤其是“明哲保身”这些问题如何解决?

  三十六国就意味着至少有三十六支部队,那就意味着一个决策可能要考虑到三十六个利益……

  沈兵也考虑过这个问题,于是就说道:

  “所以三十六国只出兵不出将。”

  龟兹不解的问道:

  “何谓只出兵不出将?”

  “若只出兵不出将,又由何人指挥?”

  沈兵解释道:

  “由神武军统一指挥!”

  “将神武军拆分为教头分列编至各军训练。”

  “整合之后便可成一军。”

  这其实是近现代英国组建殖民军的方式。

  比如其殖民印度时就存在类似西域联军的问题:

  印度之前并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地区名,亦即印度次大陆。

  这片大陆原本也是零零散散的许多各不统属的民族和国家,英国人将这些国家征服之后进行统一管理。

  这时组建殖民军就碰到沈兵现在一样的困难:

  该如何将这些互有矛盾甚至连习惯和信仰都不同的兵源组成一支能统一指挥并具有战斗力的军队?

  答案就是指挥层面的军官全由英国人担任。

  于是所谓的“英印军”就出现了。

  这不只是英国军官更有指挥经验的问题,更是印度士兵内部不管身份阶层全都是基层士兵顶多只是基层军官,于是看起来大家都很“平等”于是内部矛盾就不会激化的问题。

  这支军队在战场上的确有不俗的战斗力,打败过牟田口廉也指挥的日本军队,也登陆非洲与隆美尔的德军战斗过。

  因此在印度独立之后便自以为是世界第三强国了。

  孰不知,英国军官撤换成印度军官之后……这支军队丢失的就不只是指挥经验,更严重的还是内部矛盾激化使其形同一盘散沙:

  高种姓不需立功就成为军官在上层耀武扬威,低种姓拼死拼活却只能在基层受奴役,功劳还要被高种姓军官强占……这样的军队又如何能作战?

  同理,若西域联军以这种方式联军的话,就不可能有胜利的希望。

  只有统一在秦军的训练、领导和指挥下,才有可能如臂指使团结在一起形成战斗力。

  龟兹王微微点头道:

  “此法或是可行,然三十六国又岂能放心交出兵权?”

  这话倒是真的,兵权乃一国之本,交出去岂不是连保命的东西都没有了!

  沈兵说:

  “我等并要求其交出全部兵权。”

  “只需交出部份,且出征所获的战利品及利益……便由出兵多少分配。”

  “出征返回后便把兵权交还。”

  这么一来就有利益牵扯到其中了。

  出的兵多,得到的利益就多。

  出的兵少,得到的利益就少。

  更何况还有秦军压阵……

  谁要是不交出兵权,秦军往阵下一开就行。

  更何况,西域三十六国都在秦军兵锋之下,交兵权与不交兵权有区别吗?

  不交兵权难道就能保安全?

  请收藏:https://m.gwyl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